毕业博士研究生

 

陈勇航,理学博士。1986年从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系大气探测专业本科毕业后曾任新疆喀什气象局天气预报员、新疆环境气象业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首席预报员。获中国气象局授予的“优秀值班预报员”荣誉称号,新疆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2002-2006年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攻读统招博士学位。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气象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新疆高层次柔性引进人才。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主要从事大气环境与资源——包括大气污染物、云水和热环境研究。

 

金宏春,2000-2004,兰州大学,应用气象专业,本科
2004-2006,兰州大学,大气物理,博士研究生
2006-2008,美国北达科他大学,大气科学,硕士
2008-2012,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大气科学,博士
2013-2014,兰州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2015年,北方大贤风电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究员
2016年至今,北京心中有数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王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抚宁县人,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青),同年作为项目骨干成员获得“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其本人还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的骨干成员。学习经历:1999年-200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系本科;2003年-2009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硕博连读;2010年-2012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访问学者。主要学术兼职和任职情况:2013年-今,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委员;2015年-今,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研究领域和兴趣:积雪中黑碳等粒子的理化、光学特性研究;沙尘暴特征研究;局地大气污染特征研究;大气中吸收性粒子的物貌特征研究。

王天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期间曾于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大气科学研究中心(ASRC)交流访问学习。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季明霞,副教授,博士,2009年5月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现工作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承担项目情况: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以及面上项目各一项,并参加科技支撑项目以及重大项目各一项。

葛觐铭,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5年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兰州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2010年3月期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访问学习。近年来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在Atmos. Chem. Phys., J. Geophys. Res., Geophys. Res. Lett.等国际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苏婧,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5年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兰州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2010年3月期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访问学习。近年来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及面上基金等项目,在Atmos. Chem. Phys., J. Geophys. Res., Geophys. Res. Lett.等国际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篇。

郑志海,2010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目前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工作。

解静,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大气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2011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专业硕博连读,2011年至今在唐山市气象局工作。

李积明,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6年南京气象学院大气探测专业学士,2011年兰州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理学博士毕业。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赴美国史蒂文森理工学院物理系访问交流。主要从事云参数反演算法开发,云辐射效应及垂直结构分析,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研究。在Atmos.Chem.Phys., Geophys.Res. Lett.,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左金清,博士,副研究员。2002年9月至2006年6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本科,之后硕博连读,2011年获博士学位。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后。2013年7月至今就职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主要从事中高纬度大气低频模态和下垫面外强迫对东亚气候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机制、模拟评估等相关研究。

管晓丹,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特别是气候变化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SCI文章12篇;主持了国家基金委的青年和面上基金,参与了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基金委创新团队以及集成项目的研究。

黄忠伟,副教授,博士,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2007年6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至2012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博连读),2012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以国家公派形式先后赴日本东北大学、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联合培养,学习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大气遥感应用。研制我校首台拉曼-偏振激光雷达,主持设计并成功研制我国首台多波段拉曼-偏振-荧光光谱仪式激光雷达。

陈斌,副教授,博士,2012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交流,2010年至今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大气气溶胶(吸收性气溶胶)遥感及其气候效应。

熊开国,1982生,湖北咸宁人,2012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博士毕业,现为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力相似预测。作为专题负责人主持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以及公益性气象行业科研专项1项,主持湖北省气象局重点项目1项。目前已在SC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SCI论文 6篇。

马迪,男,1984年10月03日生。200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应用气象专业,2006年9月至2012年5月分获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其间2010年8月2012年9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大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做联合培养博士。目前,发表文章20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及中科院院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结题中科院所人才基金项目1项。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变化、陆气相互作用。

王文彩,博士。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学士。2007年9月至2013年6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气溶胶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大气辐射与遥感。现在工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张丁玲, 1985年生。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专业,本科。2008年9月至2013年7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博连读。2013年9月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气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主要研究青藏高原云辐射特性、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变化

薛海乐,2002年9月至2007年6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气象学专业,研究方向数值预报。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毕业,气象学专业,研究方向数值预报。2013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思宇,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4年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本科学习,2008年进入黄建平课题组学习,2014年获得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博士学位。2011-2013年赴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进行学术访问。现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数值模式、沙尘数值模拟等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央高校创新团队培育项目1项,担任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SCI期刊审稿人。

阎虹如,讲师,博士,2011/08–2013/08,马里兰大学,ESSIC,访问学者。2008/09–2014/06,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2004/09–2008/06,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大气辐射与遥感。

周天,讲师,博士,2014年获兰州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研究兴趣:激光雷达系统研发,空气污染遥感监测,大气气溶胶和云的激光雷达遥感研究。未来五年工作重点:我国西北地基激光雷达网的建设和数据的标准化、产品化。

张北斗,高级工程师,博士,江苏徐州人,从事大气探测、信息处理等研究工作,主持科研项目6项,参与项目3项,参编实验教材2部,专著1部,参加大型观测试验6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闭建荣,博士,工程师,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观测平台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AWMA会员。主要从事气溶胶、云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研究。先后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千叶大学环境遥感中心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SCI论文总引580余次。研发适用于西北艰苦条件下作业的《气候灾害移动监测系统》,获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作为多个国际SCI(E)杂志审稿人。

史晋森,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气环境方面的观测和研究,在仪器研发、维护和观测,以及外场试验规划实施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已发表学术论文40篇,出版专著1部,获批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

季飞,讲师,博士,2005年9月-2009年6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9月-2015年6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硕博连读。2012年9月-2014年9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联合培养。李玥,女,博士。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并被保送为黄建平教授的硕博连读研究生,于2015年获得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2013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交流)。现在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

刘晶晶,讲师,博士,201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获兰州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学位。2015年7月至今,于西安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激光雷达、大气遥感。

王闪闪,博士,助理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获兰州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2015年7月至今,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5年10至2016年10月,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客座学习。

章如东,2005年考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09-2015年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硕博连读,2015至今就职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于海鹏,1987年生,山东沂南人。2005年考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08年(大四)进入课题组学习,2009年6月本科毕业,分配至空军某部服役,任助理工程师。2010年9月返回兰州大学攻读博士,2016年6月获得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现工作于西部战区空军某部,正营职参谋。

胡志远,博士后,2010年于兰州大学获得大气科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兰州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学位。2013-2015年赴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进行学术访问。主要研究内容为:气溶胶的远距离传输,积雪中气溶胶的数值模拟等。

何永利,博士,硕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攻读博士期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曾于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环境科学系进行联合培养访问学习。主要从事半干旱气候变化机制研究,包括阻塞变化对半干旱区显著增温的影响,生态系统与局地温度的反馈等,已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10余篇,并担任ACP,JGRA,IJOC,中国科学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并参与了中科院A类先导项目等。

程善俊,博士,高级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7年获兰州大学气候学博士学位。2017年7月至今,于天津市气候中心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干旱化与陆气相互作用、气候预测。

谢永坤,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青年研究员,从事气候动力学与气候变化研究

2008.8 ~ 2012.6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本科

2012.9 ~ 2017.6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硕博连读

2015.9 ~ 2016.8  Princeton University & NOAA/GFDL,联合培养 

2017.7 ~ 2020.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博士后

2016年 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 获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气温和降水对增暖响应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SN Applied Sciences  审稿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

吕巧谊,2008年就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并于2012年至2017年作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就读兰州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主要从事大气遥感以及云辐射相互作用的研究。

浦伟男,博士,青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8年获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学位,随后于2018.10-2020.2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主要基于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评估积雪中黑碳、沙尘等吸光性粒子的辐射和气候效应,以第一/通讯作者在Fundamental research、ACP、JGR、The Cryosphere等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并参与了多个相关研究的项目,累计科研经费将近200万。相关成果入选Fundamental research的封面论文。

郭瑞霞,博士。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学士。2013年9月至2019年6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硕博连读。其中,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生。2019年7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工作。

张芝娟,太原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

2014.09~2019.06   兰州大学 气候学专业  理学博士

2010.09~2014.06   兰州大学 大气科学专业  理学学士

2019.07~迄今  太原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

主要科研方向

(1)气溶胶光学特性时空分布的研究

(2)激光雷达反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

(3)不同类型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

张国龙,博士。2015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20年6月获兰州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学位。2020年7月至今,工作于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从事半干旱气候变化及荒漠化防治等研究。

李冬冬, 2015年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20年获得兰州大学气候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于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气多平衡态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和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

马骁骏,博士,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就读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候学专业,2020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至今在复旦大学与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气环境与遥感、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